催眠真的這麼神奇嗎?

認識我的朋友們可能不會覺得太意外,將我與瑜伽或瑜伽療癒的練習與教學聯想在一起。畢竟,瑜伽如今已成為相當普及的身心活動,也越來越容易被大眾理解與接受。
雖然「瑜伽療癒」這個領域在台灣仍然較少被認識,但我真心希望,透過之前的分享,能讓你對它有一些初步的認識 - 瑜伽療癒,是以個人的整體身心狀態為出發點,將瑜伽練習加以調整與設計,以「促進福祉」為核心目標。它特別適合用來支持那些複雜性高,系統性,慢性,難以被外界看見,或與心理情緒相關的健康挑戰。(延伸閱讀👉《整合式療癒與傳統醫療:相輔相成,更好同行》)
我之所以這麼支持瑜伽療癒,以及那些能讓療癒與身心整合主題更閃耀的瑜伽派別,原因很簡單:
1. 我親身體驗過,在健康遇到挑戰時,傳統醫療無法完全滿足需求的無力感。
2. 我也親身感受到,透過療癒性的瑜伽練習,無論在身體、心靈或精神層面,都得到明顯而深遠的改善 - 這是單靠傳統醫療難以完全達成的。
那麼,催眠呢?能量療癒呢?頌缽療癒與塔羅牌呢?這些又是怎麼串聯在我的工作與理念之中的呢?可以幫我把這一切理清楚嗎?當然可以!只要跟著我,我會一個一個帶你認識它們的連結與意義。😄
今天,我想先和你分享:
• 我為什麼會開始學習催眠
• 催眠是如何在心理層面運作的
• 關於催眠,我想留給你的三句話
下週,我將會延伸分享:
正念(Mindfulness),引導式冥想(Guided Meditation),瑜伽睡眠(Yoga Nidra)與催眠(Hypnosis)之間,那些細緻卻緊密交織的脈絡與連結。
那麼,催眠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我對催眠的興趣是近一年內才開始萌芽的。這段旅程的開啟,源於兩個重要的契機:
第一個契機來自於一位我在課程中認識的同學。當時她正在為自己的催眠療癒工作坊進行市場調查,並尋找志願者協助。出於好奇,也想支持她的努力,我欣然答應了,並在 Zoom 上和她連線。那次會談中,我親自體驗了一小段催眠引導,也有機會提出自己內心的疑問。
這次經驗,為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學習之門 - 從那時起,我開始深入了解催眠,也開始練習自我催眠。如今,自我催眠已成為我日常的一部分,一種深層放鬆與心態訓練的方法。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總結我對催眠的理解與體驗,那就是:催眠是一種深層的引導式放鬆,能夠協助我們轉化心態,進而帶動行動與行為的改變,最終在真實生活中產生具體而可見的結果。
幾個月後,我又參加了一個課程模組,主題是恢復瑜伽療癒(Restorative Yoga),瑜伽睡眠(Yoga Nidra,下一篇會詳細介紹),以及調息(Pranayama,呼吸練習)。
在那個模組中,我學到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事實:瑜伽睡眠可以誘導我們進入「臨睡狀態」(hypnagogic state)- 也就是催眠常常誘導進入的那個意識狀態。
臨睡狀態是介於清醒與睡眠之間的過渡期,在這個階段,我們身心都處於極度放鬆的狀態,意識仍在,但已不像清醒時那樣保持高度警覺,介於即將入睡與尚未入睡之間的微妙臨界點。在瑜伽睡眠(Yoga Nidra)中,這種狀態也被稱作「瑜伽之眠」 (yogic sleep) 或「心靈之眠」 (psychic sleep)。
若從腦波變化來看,臨睡狀態是從以 α 波為主,過渡到 θ 波的過程。
腦波變化可以透過腦電圖(EEG)檢測到,而冥想、瑜伽睡眠、催眠,甚至聲音療癒(未來我也會分享)中,都能觀察到這樣的腦波轉換。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作為瑜伽老師或瑜伽療癒師,若要提供催眠服務,必須額外接受專業訓練並取得相關資格,否則不屬於一般瑜伽教學或療癒師的執業範圍。
從這兩段經歷中,我拼湊出幾個重要的洞見:
- 催眠能幫助我們做出改變 - 首先從潛意識層面著手,然後自然影響到意識層面,是一種將潛意識與意識對齊的方法。
- 無論是作為獨立瑜伽課程的瑜伽睡眠,還是作為瑜伽療癒元素之一,瑜伽睡眠與催眠所誘導的,都可相同的意識狀態(hypnagogic state)。
- 瑜伽療癒強調整體性理解,這意味著,我們擁有非常豐富而立體的資訊可以運用來支持療癒。
- 我們當中有許多人,心中都曾渴望過某種改變,但在實踐上卻常常感到掙扎。
- 綜合以上1到4點 - 那麼,為什麼我不多走這一步,去接受催眠的專業訓練?
讓改變變得更容易,更快速,也更可持續,不僅為了個案,也為了自己。
如果我已經能夠引導個案進入臨睡狀態,而且個案也表達了想要改變或達成目標的心願,並且我們已深入了解了個案狀況 - 那麼,若在這個黃金時機,沒有提供進一步支持,實在太可惜了。因此,對我來說,深入探索催眠並接受專業訓練,幾乎是沒有猶豫的必然選擇。
我選擇學習的是整合式催眠(Integrative Hypnosis),因為這種方法融合了多種路徑與觀點,不拘泥於單一學派。同時,我也將能量療癒與瑜伽療癒的元素融入催眠過程中,讓整體療癒更完整,更深層。
如果你曾經閱讀過我之前的分享,你大概也能感受到 - 我對於知識的廣度與深度、不同領域的協同整合(1+1=3),有著由衷的熱情與堅持。我不喜歡只是為了延續傳統而堅守單一模式,我也是一個熱愛探索與挑戰的人 - 因為這樣,生活才更豐富有趣,也更充滿收穫。
催眠是如何運作的?與催眠有關的兩個神經科學概念
那麼,在心理層面上,催眠究竟發生了什麼?以下我會用簡化的方式,分享與催眠有關的兩個神經科學概念,作為入門的理解。這些說明都屬於大致性的概要,目的在於幫助你更容易掌握核心重點。
1.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你或許聽過這句話:「一起連結的神經元,會一起激發。」意思是,當某些神經路徑常常一起被激活,它們之間的連結就會越來越強化。這樣的連結有時候很有幫助,比如協助我們鞏固學習與記憶;但有時候,它也會讓我們卡在無限循環的思維模式裡。
比如重複經歷相似的人際關係困境(就算對象不同,互動模式卻一樣,例如:自己總是扮演拯救者角色)、戒不掉的長期習慣(如吸菸)、或是與某些身體感受或情緒狀態(如疼痛、焦慮)之間的關係。我們的意識可能很想做出改變,但這些已經「連結起來」的神經網路,會讓我們回到原本的模式。一樣的想法、帶來一樣的行動,結果也就重複一樣的現實。
(補充說明:其實還有其他因素也會影響,例如神經傳導物質、大腦的獎賞機制等等,這裡就先略過不談。另外,在瑜伽哲學中也有一個相應的概念,叫做「心印」(samskara),用來描述那些深植心中的印記與慣性模式。雖然 samskara 涵義更廣,但我提到它,是希望你也能看見催眠與瑜伽智慧之間的呼應。)
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催眠會影響大腦的活動模式與神經連結方式。
為了協助你建立新的神經連結,我會在催眠前深入了解 - 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問題、你想要達成什麼目標、你與這個議題之間的關係為何。這樣一來,當我引導你進入催眠狀態時,就能透過意象、象徵語言、語句設計等方式,協助你開始鬆動舊有連結,並強化對你有益的新連結。重複,是建立新神經路徑的關鍵。而我們的初步對話,其實就是整個催眠歷程中非常珍貴的一部分。
2. 網狀活化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簡稱 RAS)
RAS 位於腦幹,是一束神經組成的系統,它有多項功能,其中一個關鍵角色是充當「守門人」。
它負責篩選外界的刺激,決定哪些資訊值得我們的意識去注意,哪些則可以略過不理。比方說,當我們在一個吵雜的空間裡,卻能立刻注意到有人叫我們的名字;或者當我們決定要買某樣東西後,突然在生活中處處看到它的蹤跡 - 這些,都是 RAS 在發揮作用。
催眠能夠改變大腦活動,並調節 RAS 的運作。當我們進入催眠中的臨睡狀態時,正是向潛意識傳遞新訊息、提出新焦點的絕佳時機。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我們的大腦開始重新排序優先順序,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渴望實現的目標或經驗上。在催眠引導過程中,我會透過特定語句或觀念,引導你的意識聚焦在對你真正重要的方向上。這是一種協助潛意識與意識層面對齊的方式。
關於催眠,我想留給你的三句話
1. 催眠讓大腦中負責評斷與分析的部分得以休息,讓接收與創造的那一部分得以自由運作。也正是在這個狀態中,解開糾結、重新連結神經網路、轉移專注焦點的過程,才能自然又有效地發生。
我們不強求任何事發生。我們所做的,是溫柔地創造出最適合的條件,然後讓內在的轉變自然展開,或者,讓你真正渴望的東西在心中慢慢扎根、生長。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方式,因為它帶來了一種內在的自由感。我們不需要拼命努力、不必硬撐、不必用蠻力去逼出改變 - 日常生活中,已經有太多這樣的「用力」了,不是嗎?這裡,我們選擇的是另一種方式 - 柔和但深刻、穩定而真實的轉化。
- 催眠能夠幫助我們溫和且深層地訓練心智,是一種柔和而令人放鬆的方式。
我們常常習慣鍛鍊身體,但我想多數人應該沒有真正花過太多心力,去培養一種能夠支持自己成為真實的自己,或邁向內心渴望成為的那個人的心態。如同我先前提到的,這樣的心智訓練,其實不需要激烈、也不需要用力逼迫。它可以是溫柔的、有節奏的、循序漸進的。
我多麼希望這樣的觀念能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被教導給我們和我們的孩子,
讓我們從小就有能力向內看,懂得照見自己的內在世界,而不是只專注在外在的成就與標準。一切看得見的結果,其實都根植於我們對「自己是誰」的認知,也就是我們的「自我概念」與存在狀態。
當我們的自我概念發生轉變,我們做出的選擇也會跟著改變。而這些不同的行動,才是真正創造不同人生結果的關鍵。真正的轉變——包括療癒、健康、成長、與內在圓滿 - 都是從我們開始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與看見開始的。當視角改變,我們的心也自然會向更多可能性敞開。
3.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這個世界,決定了一切。這些想法與感受,就像我們每天配戴的無形眼鏡。心態,形塑我們的世界觀與自我觀。當心態轉變,許多過去以為不可能的改變,也將變得可能。有時候,這樣的轉變是漸進的;有時候,則像靈光乍現、瞬間開悟。
如果你發現自己不喜歡現在所看到的現實,也許,是時候清一清這副鏡片,或試戴一副新的視角。我可以協助你 - 讓我們一起踏上一段溫柔引導、深具支持性,又富有創造性的探索旅程。催眠只是其中一條路徑,我所運用的其他療癒方式也都能達到相似的效果。你的療癒與健康之路是獨一無二的,但你不需要獨自走這條路。